欢迎光临成都时报!
今天是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
中国医药公司的核心逻辑已经改变。
所谓“新浪潮”,它没有固定的组织、统一的宣言、完整的艺术纲领,而是一场由年轻人自发的电影语言革新运动。正是在“新浪潮”的带动下,电影行业腐朽的思想才得到解放,那些僵化的规则才得以打破。与当初法国电影“新浪潮”类似,如今中国医药产业实则也正在经历一次BD(商务拓展,指与其他企业联合进行研发或者销售)“新浪潮”。这次BD“新浪潮”同样打破了中国医药产业内长期尘封的思想,转而开始积极拥抱国际。BD“新浪潮”下,不仅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案例,而且还诞生了NewCo这种新的融资模式。BD“新浪潮”的演进已经是大势所趋,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从业者都应该顺势而为。01、医药版《四百击》法国电影新浪潮虽然无法溯源,但特吕弗所执导的《四百击》却是公认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标杆。中国医药BD“新浪潮”的标杆又是什么呢?无疑就是传统龙头恒瑞医药的“认错”。一直以来,恒瑞医药都被认为是中国医药产业的杰出代表。凭借超强的研发能力,恒瑞医药一度是A股最耀眼的现金奶牛,其引以为傲的就是从不向市场融资,也不购买管线,完全依靠自研产品盈利。从投资角度看,恒瑞医药“自力更生”的做法确实值得追捧,但落地到现代医药产业,这种做法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。现如今的医药产业是创新为王的时代,可创新药是一门风险极大的生意,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,恒瑞这种通吃全鱼的做法,无疑是将风险最大化。恒瑞医药研发的PD-1卡瑞利珠单抗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虽然卡瑞利珠单抗也曾创下单年国内40亿+的销售成绩,但由于竞争者的不断增多,PD-1赛道最终陷入内卷,卡瑞利珠单抗的销售额也急转直下。考虑到恒瑞在卡瑞利珠单抗上仅研发费用就投入就接近25亿元,这个项目虽然不至于亏本,但盈利趋势也绝对是不及预期的。在卡瑞利珠单抗遭遇“内卷危机”的同时,科伦博泰、康方生物等创新药公司却凭借大额BD交易出圈,成为当时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公司。受此影响,恒瑞医药最终也在2023年初战略全面转向,标志性事件就是前基石药业CEO江宁军的加入。江宁军加入恒瑞医药后,最大的改变在于,公司核心管理层有了新鲜的血液。作为基石药业的缔造者,江宁军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人脉。此前,恒瑞医药以“快速跟随”策略著称,有着极强的临床研发能力,可在企业战略决策层面,却显得并没有章法,大量研发管线也没有深度聚焦。国际级的开发视野正是江宁军所擅长的。他之前领导的基石药业,就是一家依赖于极强战略决策能力的公司,其研发模式主要有两种:一是自主确定靶点,通过CRO合作进行临床前开发;二是直接从外部引进。这两种模式几乎都是依靠高敏锐度的决策认知,而这也正是恒瑞医药所欠缺的。自此开始,恒瑞医药在BD层面全面发力。2023年5月,曾在辉瑞任职的张稣加入恒瑞医药担任全球BD负责人,在其牵头下恒瑞医药完成了总金额60亿美金的license-out交易,并创造了NewCo这种新的融资方式。不过,在完成这笔BD交易完成不久后,张稣就离开了恒瑞医药。正如我们《爆款药物是卖出来的》一文中提到的:中国药企没有必要全部都跑去美国自建渠道,百济神州能做成也是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与心血,应属于特例。大多数中国普通药更应该聚焦研发,积极与MNC开展合作,这才是最能发挥优势的方向。对于中国药企来说,这场BD“新浪潮”无可避免,希望它能像当年法国电影新浪潮一样改变整个电影界的发展趋势。就连曾经“顽固”的恒瑞医药都已经开始全面拥抱BD交易,谋划二次上市,这足以表明中国医药公司的核心逻辑已经改变。关于恒瑞医药的改变,可能很多投资者暂时无法接受,毕竟“现金奶牛”是它一直以来的标签,随着其逐渐与国际接轨,之前的逻辑势必会发生改变。因此,恒瑞医药的投资者基石势必会经历一场大洗牌,旧观念的投资者失望离开,新观念的投资者积极布局。但从行业观察者角度看,恒瑞的这种转变是正确的,或许存在失败风险,但却是必须做的事情。融入全球医药体系中,这才是中国医药企业未来的方向,我们是有能力成为全球医药研发产业链核心一环的。
“掌”握科技鲜闻 (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)